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完善金融服务、防范金融风险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化对国际国内金融形势的认识,正确把握金融本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
准确认识国际国内形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胡滨认为,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充分认识到我国已步入经济新常态,面临“三期叠加”的严峻挑战,再加上国际形势带来的外溢传导效应,势必对我国经济产生更大的影响。因此,亟须通过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对防范金融风险。
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是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张学勇表示,改革开放以来,金融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促进了各行各业资金的融通。但近年来,金融风险隐患不断出现,这使得改革成为当务之急。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提高我国金融服务的供给水平、供给质量以及市场竞争力。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提出,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以高质量发展和竞争能力的提升为主要导向的新阶段,传统金融服务供给还不够到位。当前市场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中小微企业对融资的服务需求增多,居民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因此,金融需要通过改革形成新的供给以满足新需求。此外,一些互联网企业也开始提供支付、信贷等金融服务,这对传统金融机构形成了挑战。
专注金融发展不平衡问题
当前,金融供给侧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金融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金融体系发展之间的矛盾,亟须从金融供给侧入手进行结构性改革。胡滨表示,我国金融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金融风险逐步累积暴露。金融风险的隐蔽性、复杂性、突发性和传染性使得党和国家必须高度重视防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二是金融监管体系改革问题。近年来,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处于不断调整变化之中,比如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成立、中国银监会和保监会的合并等。但调整是渐进的过程,未来在金融监管改革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三是重点领域的深化改革问题,比如,如何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如何支持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现象。
鉴于现有金融产品已无法满足现代实体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管理财富的需要,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提供更好的金融产品、更完备的基础设施和更强的制度供给。张学勇认为,当前许多金融产品有着同质化、高风险的问题,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金融基础设施已无法满足实现人民群众管理财富的需求。同时,我国金融市场仍存在不规范的地方,不仅会损害整个市场功能的运行,使资金无法有效配置到所需要的企业,还会给人民群众的财富带来损失。
不断增强金融服务能力
谈到如何缓解金融供需不平衡问题,胡滨认为可以从三方面入手:第一,优化金融机构体系。当前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呈现出以银行为主体的特征,应调整转变为一种多层次、能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和金融供给的金融机构体系,具体来说就是要有更多能够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普惠型中小金融机构,大型金融机构也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业务。此外,应当进一步探索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构建政策性金融服务体系。第二,优化金融市场结构。要大力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构建一个多层次、多渠道的融资体系,优化融资结构,满足多样化融资需求。加大力度发展债券市场,推动“债券通”“北向通”的开放发展,未来也可深化发展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工具和服务,通过这种方式满足人民对于金融市场的多样化需求。第三,优化现有金融产品,同时研究推出创新型金融产品,满足新兴金融需求,解决金融服务短板问题,扩展金融产品覆盖面。
“应按照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指导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赵锡军看来,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使企业、人民得到高质量的金融服务,以此支持企业发展,提升人民生活水平。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要以能否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作为评价标准,服务高质量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片面追求金融规模扩张速度,减少对产能过剩产业的投资。金融高质量发展,要致力于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完善、全面的服务,满足其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提升新兴经济核心竞争力;要改变传统金融产业经营服务理念,提供普惠化的金融服务;要升级金融管理,完善管理制度、优化市场环境,建立市场化的激励机制,通过市场的力量来引导、约束、推动金融机构自我提升;要通过开放引进国际竞争对手,以达到倒逼改革的目的;要以更谨慎的方式引导新金融产品发展。
记者 张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