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welcome皇冠地址网站!
返回首页>>时政要闻
顺应实践逻辑 增强文化自信
2019-04-11 09:49   来源:本站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张志丹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文化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更好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必须增强文化自信,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品格,提振民族复兴的精气神。文化自信折射出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过程中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生活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因此,增强文化自信,不能坐而论道、流于表面,而要紧扣文化生活的内在规律和深层逻辑,统筹操作,久久为功。只有在文化实践活动中尊重实际、面向生活、贴近人民,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整体谋划和持续推进,才能切实增强文化自信,为进一步振奋中国精神、汇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增添精神动力、文化营养和价值支撑。当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增强文化自信。

第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离不开客观现实基础,离不开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作为“精神支柱性”的自信,对于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应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不断彰显。当代中国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在社会利益多样化、社会思想复杂多变的形势下,人民在长远、全局和整体利益上趋于一致,但局部与眼前利益方面却存在差异。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进一步夯实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共同利益、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梦进一步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力量、共同理想信念和价值诉求,同时又最大限度地包容和整合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景,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体会到民族复兴与提升个人幸福感获得感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更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勠力同心、共同奋斗的磅礴力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第二,在文化创新中增强文化自信。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承是辩证统一的,文化创新是文化传承的内在要求,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进行阐发、挖掘和转化,以释放其中蕴藏的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力量。固步自封、毫无创新意识地对待传统文化,难以使其活在当下,更无法真正传承下来。明者因时而变,一个民族没有创新就没有其特色和灵魂。我们应在厘清中国文化根脉的基础上,以文化创新增强文化自信。在此过程中,应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反对抱残守缺、自绝于时代地对待文化遗产,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开放情怀,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必要的甄别筛选,剔除文化糟粕和落后内容,提炼精华并进行现代转化与发展,从而凝练出具有时代感和实践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相适应的新的文化,为文化自信提供深厚资源。文化创新的基本方法在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传承中创新、创新中传承;对待中西异质文化,要以我为主,立足国情,学习先进,为我所用。

第三,在文化交流中增强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信不是自我封闭,而是以文化自觉和文化交流为重要方式。进行文化交流,首先要有文化自觉。费孝通认为,每个民族都存在着如何去认识民族自身文化的问题。文化自觉不是抱残守缺,而是在对文化的思考和批判基础上形成的对本民族文化的一种积极肯定的评价与认知。没有充分的文化自觉,往往会导致文化自大或者文化自卑。另外,文化交流也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条件。文化需要在广泛而多样的交流互动中确立自信,它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华文化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化,也是同其他文化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化,和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进行交流互鉴才会更好地增强文化自信。因此,我们应加强多层面的文化互动,与世界各国积极开展友好的文化交流和对话,为丰富和滋养中华文化提供多种有益资源。在对待中西等多种不同文化问题上,应秉持和而不同,倡导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求同存异,互相借鉴各自优势;和合共生,探求不同文化的共同繁荣发展。这既可以为本民族文化发展提供正确的、共赢的路径,也能促使本民族文化在频繁的交流互动中不断提升自身发展能力,从而更好地增强文化自信。

第四,在广泛传播中增强文化自信。当前,随着互联网等现代媒介的迅速发展,文化传播平台日益表现出大众化、网络化、日常生活化的特征。大众传媒极大地更新了文化传播方式,甚至影响了文化的发展方式,已成为在现代社会中形成和传播文化的重要力量。当前,应积极发挥各种网络技术平台和新传播方式的作用,将其作为主要的传播媒介和载体,实现文化与现代传播技术的有效融合,进而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良好的传播载体。具体来说,应灵活多样地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民众喜闻乐见、能够切身感受的、新鲜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贴心的传播方式使文化走进群众内心深处。此外,可以借助三微一端、综艺节目、展演活动、纪念活动和仪式礼仪活动等传播社会主义文化,增强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文化自信。

第五,在打造文艺精品中增强文化自信。有温度有高度有深度的文艺精品可以使人们从中感悟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魅力,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文艺作品培育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独特优势。一部文艺作品的价值深度和思想境界如何,关键是看它能否艺术化地表现文化价值立场。在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过程中,应善于运用各种文艺形式,通过生动感人的故事、形象、表演、语言、旋律、笔墨等丰富多彩的艺术表达方式,传递文化的真善美和正能量,启人心智、升华道德、激发情感、提升境界,彰显文化自信,筑牢大众的文化认同。广大文艺工作者应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坚持德艺双馨的要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要求全力打造文艺精品,以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艺术特色彰显中国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

第六,在发展文化产业中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助于为增强文化自信奠定物质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在注重文化事业发展的同时重点发展文化产业,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要求。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在新时代如何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打造享誉世界的文化品牌,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课题。为此,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抓机遇、补短板、增优势,不断提升文化产业水平。一是定位准确,积极关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立足中国实际充分挖掘文化发展潜力,彰显文化独特价值内涵,培育特色文化产业,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实现文化产业大繁荣大发展与提升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的“双赢”;二是路径清晰,注重搭建多层次平台,增强文化产业动能,注重项目设立和特色牵引,聚人才、强保障、重服务,激活文化产业“一池春水”;三是保障有力,注重整体创新、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发展新业态,提高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现实保障和物质载体。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