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welcome皇冠地址网站!
返回首页>>工作动态>>《河北社科工作动态》
《社科联合工作动态》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专题(二) 2023年第11期(总第11期)
2024-01-08 15:32  

目   录

【社科指要】

习近平论文化选摘(2023)

【学思践悟】

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鲜明特质、实践要求

【学者视角】

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育人中的作用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以文化强省建设彰显文化担当

坚守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

传承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持续增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力

【对外交流】

welcome皇冠地址学术代表团赴韩国、日本开展学术交流

【工作动态】

石家庄学院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暨非遗大师工作室进驻洽谈活动

河北师范大学举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学科建设论坛”

【省外传真】

福建省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研讨会召开


【社科指要】

习近平论文化选摘(2023年)

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习近平2023年2月7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

我们要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要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不搞意识形态对抗。

我们要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充分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我们要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探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丰富交流内容,拓展合作渠道,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习近平2023年3月15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深沉的历史意识,为中华民族打下了维护大一统的人心根基,成为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而不断复兴的精神支撑。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交织。连续不是停滞、更不是僵化,而是以创新为支撑的历史进步过程。中华民族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断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最繁荣最强大的文明体屹立于世。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中华文明长期的大一统传统,形成了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向内凝聚”的统一性追求,是文明连续的前提,也是文明连续的结果。团结统一是福,分裂动荡是祸,是中国人用血的代价换来的宝贵经验教训。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越包容,就越是得到认同和维护,就越会绵延不断。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主张以道德秩序构造一个群己合一的世界,在人己关系中以他人为重。倡导交通成和,反对隔绝闭塞;倡导共生并进,反对强人从己;倡导保合太和,反对丛林法则。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习近平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我们一直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现在我们又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我说过,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

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习近平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自信才能自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

——习近平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希望大家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我们要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习近平2023年6月7日致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的贺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理论创新也是为了更好坚守这个魂和根。坚持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发展也是为了更好地坚持。理论创新必须讲新话,但不能丢了老祖宗,数典忘祖就等于割断了魂脉和根脉,最终会犯失去魂脉和根脉的颠覆性错误。我提出守正创新,就是强调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两条路都是死路。

——习近平2023年6月30日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在人类历史的漫长进程中,世界各民族创造了具有自身特点和标识的文明。不同文明之间平等交流、互学互鉴,将为人类破解时代难题、实现共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指引。

中方愿同各方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文明倡议,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携手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希望各国汉学家作为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为沟通中外文化、增进理解友谊合作作出更加积极的努力。

——习近平2023年7月3日致第三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暨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的贺信

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据新华社北京2023年10月8日电

要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顺应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要面向各族群众加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振奋各族人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精气神。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研究和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和时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运用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的表达体系,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

——习近平2023年10月27日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选摘自学习强国平台)


【学思践悟】

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鲜明特质、实践要求

welcome皇冠地址党组书记、院长,省委讲师团主任,河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一副主席  

吕新斌

●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

●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展现出强大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牢牢把握“七个着力”的要求,重点在深化宣传宣讲、强化研究阐释、优化科研机制等方面持续下功夫,在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历史主动精神、非凡理论勇气、卓越政治智慧、强烈使命担当,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围绕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全面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并自觉将其贯彻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不断开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

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增强学习贯彻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引领伟大的时代。今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传承弘扬具有五千多年深厚底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结提炼党一百多年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伟大实践,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进入新时代以来,围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党中央召开的会议之密集、作出的决策部署之全面,习近平总书记论述之丰富系统、深刻厚重,在党的历史上是不多见的。习近平总书记welcome皇冠地址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引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逐步展开、渐次升华:2018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用“九个坚持”高度概括了我们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在今年6月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明确了文化建设方面的“十四个强调”,提出了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深刻理解“两个结合”、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等重大创新观点,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任务;前不久,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七个着力”的要求。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

夯实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发展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振奋亿万人民自信自强的精气神、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阐明了精神文明的重要作用,精辟论证了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的道理所在,鲜明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的重大论断。

充分彰显了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历史担当。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文化思想,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宽广视角,就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作出了战略擘画,既有本体论、认识论高度上的整体观照,又有实践论、方法论上的具体指导,体现了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主动和担当。在这一重要思想指引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更有信心更有能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特质,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时代性与历史性相贯通、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相融通,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展现出强大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在“明体”中全面领会精髓要义。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有深邃的观点、战略的谋划、科学的部署,还教给我们正确的立场、管用的方法。“明体”就是既要准确理解其中的重要概念和提法,又要加强系统性、整体性把握,吃透基本精神,领会核心要义,明确实践要求,做到学有所悟、融会贯通。重点是深入学习领会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与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结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新的文化使命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关系,深入学习领会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战略考量与深远意义。

在“达用”中深刻把握文化布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文化建设进行系统谋划,对各方面工作作出战略部署,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为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达用”就是要深入学习贯彻各项战略部署,深刻把握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阐发,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等文化布局和部署要求。

在“贯通”中学用结合、落地见效。习近平文化思想实现了“体”与“用”、理论与实践、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辩证统一。“贯通”就是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从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持续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从中明思路、找办法,切实把这一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把各项工作任务和具体要求以钉钉子精神落到实处,真正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要求,在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牢牢把握“七个着力”的要求,找准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重点在深化宣传宣讲、强化研究阐释、优化科研机制等方面持续下功夫,在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在深化宣传宣讲上下功夫,持续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入脑入心入行。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加快推进新时代理论宣讲融合创新,持续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热潮。突出宣讲好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引导全省干部群众进一步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以实际行动忠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突出宣讲好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要义,引导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学深悟透、付诸实践,使之成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思想武器。突出宣讲好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河北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充分展现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举措和成效。

在强化研究阐释上下功夫,推出一批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成果。着眼学理化,加强河北中心智库建设,将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与学习感悟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期间留下的宝贵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实践成果结合起来,推出一批顶事管用、转化率高、效益好的智库研究成果。着眼体系化,将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河北当代发展研究、历史文化研究、名人研究、历史文献整理研究充分结合,推出一批有学理深度、学术厚度、话语温度的研究成果,为党的创新理论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系统化构建作出河北贡献。

在优化科研机制上下功夫,努力打造在全国社科系统走在前列的一流科研环境。深化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推动理念思路创新、手段方法创新、工作机制创新,持续深化科研“放管服”改革,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内在动力、活力和创造力。遵循社科研究规律,推进科研范式创新,加强文理融合、学科融合,打造一批有效服务省委省政府决策、在全省乃至全国排名前列、深受广大社科工作者欢迎的特色工作品牌,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贡献力量。

(来源:《河北日报》2023年11月15日)

【学者视角】

编者按:2023年10月全国和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相继召开后,全省社科界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充分发挥理论阵地优势,积极投身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研究阐释、宣传普及,推出系列成果。现摘要选编部分专家学者刊发在《河北日报》上的理论文章,以飨读者。

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育人中的作用

河北农业大学副教授冯晨静和闻竞在10月18日的《河北日报》上撰文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肩负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必须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要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举办相关活动、建设相关平台等方式,让大学生深入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坚定文化自信、厚植爱国情怀;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各类课程设计、教学各环节,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创新能力;充分利用校园环境、校园活动、校园媒体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校园文化,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育人效果;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基地、社会实践项目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社会实践,使之成为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社会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长效机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育人工作有机结合,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以文化强省建设彰显文化担当

河北北方学院副院长任亮教授在11月10日的《河北日报》上撰文指出,河北历史文化悠久、文化根脉深厚,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守正创新,积极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以文化强省建设彰显文化担当,为建设文化强国、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应有贡献。一是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welcome皇冠地址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充分激发全省人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我省文化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二是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围绕自身优势特点,进行战略规划,打造文化“长板”。紧贴时代与现实需求,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研究、利用,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进行创造性转化,打造我省特色历史文化标识和文化品牌,不断增强燕赵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运用新技术新手段,让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活”起来,使其蕴含的丰富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等得到更有效传播,为人们提供有益的思想启迪和强大的精神支撑;使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有机结合,形成强大合力,为河北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三是深刻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加快文化产业繁荣发展。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积极培育发展数字出版、数字印刷、数字动漫等新型文化业态,打造文化品牌,促进文化消费;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与旅游、康养、体育等融合发展,持续推进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打造兼具文化和旅游特色的新业态新模式,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知名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强化与周边省区和发达地区文旅合作,让“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更有吸引力、更具影响力;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实施文化产业孵化工程,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基地),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壮大文化龙头企业,促进文化产业做优做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激发文化发展活力,畅通对外文化交流渠道,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四是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让全省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坚守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

河北省委党校(河北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主任王秀华教授在11月15日的《河北日报》上撰文指出,坚守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是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特质、党和国家所面临的形势任务决定的。实践表明,唯有立足和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筑牢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新时代新征程坚守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就要对这些历久弥新、能够为当代中国人民改造主客观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借鉴的精神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整理、阐发。坚守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必须与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相结合。一方面,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使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另一方面,要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推动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发展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坚守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必须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我们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welcome皇冠地址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充分认识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一人类文明的奇迹,大力构建包括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在全社会形成守护、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环境,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传下去,不断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气。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从而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传承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welcome皇冠地址实习研究员郭晓飞在11月29日的《河北日报》上撰文指出,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一是顺应时代要求,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加强研究和阐释,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深入阐发其蕴含的价值观念;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强大生命力。二是创新表现形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握文化建设规律,坚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使其更贴近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众化表达,在通俗易懂上下功夫,在内容“再加工”上下功夫,在创新当代表达上下功夫,打造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主流文化产品,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三是借助科技力量,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效能。发挥“互联网+”优势,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媒体传播格局;创新外在表现形式和载体,通过虚拟现实等技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展示。四是坚持抓早抓小,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校作为立德树人主阵地,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固本铸魂的基础工程,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要通过融合课内外育人资源,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系统性。

持续增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力

河北省委党校(河北行政学院)讲师闫丽丹在12月8日的《河北日报》上撰文指出,我们要坚持守正创新,深入挖掘燕赵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持续增强燕赵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力,进一步推动燕赵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与社会发展相融相通、同频共振,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强大精神力量。一是进一步深化认识,增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把传承发展燕赵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实。二是加强研究阐释,创新传播方式。全面梳理燕赵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文化脉络,加强文物、古籍、非遗项目的分类保护,发掘研究燕赵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注重分众化、现代化表达,使燕赵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共鸣。三是推动数字技术赋能,丰富传播手段。借助新兴媒介技术,推出可视化、流动式、沉浸式的文化产品,实现对燕赵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阐释;拓展传播边界,制作发布有价值、有吸引力的文化内容,有效提升当代受众的体验感;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积极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打造文化品牌,激发燕赵优秀传统文化活力。四是坚持交流互鉴,提升传播效能。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加强传播能力建设,提升传播效能,让世界上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燕赵优秀传统文化。全力讲好河北故事,充分展现燕赵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加强媒体宣传展示,提升河北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加快燕赵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步伐,精心打造民族性世界性兼容的燕赵文化名片,不断增强燕赵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

【对外交流】

welcome皇冠地址学术代表团赴韩国、日本开展学术交流

11月27日至12月4日,以welcome皇冠地址党组成员、副院长吕雪松为团长的院学术代表团一行6人赴韩国、日本,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出访期间,代表团与韩国、日本的学术机构、高校学者围绕儒学问题、东亚文化历史等进行研讨,并就今后建立学术交流联系事宜进行沟通交流。

访韩期间,代表团先后访问了韩国成均馆大学儒学大学院、韩国全球战略合作研究院,与成均馆大学儒学大学院院长金东民教授就建立学术交流联系进行探讨,并以“东亚儒学的历史与重构前景”为主题,与该院学者开展学术研讨;与韩国全球战略合作研究院院长黄载皓教授进行会谈,参加了“促进中韩地方与学术交流:建议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与相关专家学者研讨交流。

访日期间,代表团访问了日本东北大学,并参观其大学史料馆、附属图书馆,了解日本东北大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与中国友好交流的历史,查找相关资料。期间,代表团一行与日本东北大学文学研究科科长木村敏明教授就未来与我院建立长期稳定的学术交流机制进行磋商,并组织学术研讨会,围绕“宋明理学中的性气关系”“华北区域史研究的历史与现实”“日常生活史视野下的近世日本儒学实像”等问题与相关学者进行学术研讨。随后,代表团一行赴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日本东洋文库,查阅搜集河北文化研究相关典籍资料。

【工作动态】

石家庄学院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暨非遗大师工作室进驻洽谈活动

为促进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12月12日,石家庄学院联合井陉县开展了“传承文化魅力,展示非遗风采”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暨非遗大师工作室进驻洽谈活动。石家庄学院党委书记陈亮、副校长姚振军、副校长冯宝强,井陉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贾朝伟出席,井陉县文旅局负责人以及石家庄学院相关部门和学生代表等100余人参加活动。

陈亮宣布“传承文化魅力,展示非遗风采”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启幕。冯宝强发表致辞。他表示,井陉县是国家首批“千年古县”,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拥有井陉木雕、井陉拉花、井陉糖画、井陉瓷器等远近驰名的国家级省级非遗品牌38项。本次活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校园,让石院学子近距离接触和了解身边的传统文化,对于增强广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认同感和文化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贾朝伟表示,本次活动是井陉县落实与石家庄学院深度合作协议的重要成果,希望借非遗进校园及非遗大师进驻活动,让同学们体会、掌握非遗文化的内涵和技能,促进井陉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井陉非遗文化与石家庄学院的合作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校地合作的典范。

活动现场,井陉县带来了包括井陉拉花、井陉木雕、苍香玉屏袋、井陉缸炉烧饼等16项国家、省市级非遗,为师生献上了一场精彩纷呈的非遗盛宴。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参与、感受井陉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增进了非遗文化传承保护意识。

石家庄学院将通过建立非遗大师工作室、开设非遗文化课程等形式,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打造“文化石院”,助力省会文化建设。

河北师范大学举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学科建设论坛”

12月16日至18日,河北师范大学主办“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学科建设论坛”。来自北京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音乐学院、哈尔滨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南京博物院等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国内知名专家、学者20余人出席论坛。

河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刘敬泽在开幕式上致辞,对与会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向与会人员介绍了学校光荣的办学历史和优良办学传统、发展现状和学科建设情况。音乐学院院长韩启超教授主持开幕式。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孟祥文代表学院致辞。

专家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艺术学理论的学科性质与基本构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进程的“两个结合”、习近平文化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艺术学理论构建、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调整下的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等四项议题展开研讨。

据悉,本次论坛旨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学科建设,系统探索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后的艺术学学科发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省外传真】

福建省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研讨会召开

12月5日,福建省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研讨会在福州召开。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彦出席并讲话。

张彦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博大精深,是“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锻造而成的最新思想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从根本上确立了新时代中华文化主体性。这一重要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饱含天下情怀,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特征,昭示我们要以更强的历史责任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张彦强调,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福建优势,在理论学习、研究阐释和宣传普及上下功夫,努力打造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高地、传播高地、人才高地。大力推进文化保护传承,不断扩大高质量文化供给,着力赓续历史文脉、繁荣八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福建故事,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八闽大地落地生根,加快更高水平文化强省、社科强省建设,为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建篇章持续提供精神支持和文化力量。

会上,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福建省内高校以及福建省、市有关单位的8位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交流发言。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