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关巍 王嘉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革新;中国故事;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要理论创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论与实践话语的提出,直接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及其物质与文化建设成就与世界影响,是对马克思主义话语的创新性发展与民族性、时代性的崭新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内起到了塑造中华民族形象、提升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认同、凝心聚力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作用;对外则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影响力与认同力,延续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火种,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为世界范围内爱好和平谋求发展的人们提供了一条有别于资本主义道路和发展模式的新范本。
人类社会的实践进展伴随着话语革新,而话语权的更迭反映的是国家之间、社会制度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就是说,话语是思想的外在与显性形态,是对思想的有效阐释,话语革新根源于思想的革新,而思想革新的背后则是现实的变革,是对变化了的现实的总体提升。因此,话语仅仅具有相对独立性。话语革新必须基于现实。一个国家的国际话语权,归根结底取决于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综合实力。对中国而言,国家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造成了“现实情况”与表达“话语”之间的“距离”。这一“距离”表现为如下基本方面:话语与中国社会发展现实状况之间的“距离”、话语与中国国际地位之间不平衡的“距离”、话语与中国发展成就与经验之间的“距离”等等。对这一“距离”的填补,使确立新的话语体系成为一项必然的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这实际上包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建设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建设,不论对内还是对外都不是“自言自语”。中国对世界人民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和重大关切不能“失语”,中国对人类未来的发展走向更不能“无语”。中国话语走向世界不是搞话语霸权,而是以中国特色的表达方式承载和平发展的话语,反应世界人民的核心利益、价值与共同追求,推动相互认同和协调行动。这就需要实现话语从对内的自我意识向对外的世界意识转变,从话语对自身发展的概括总结与宣传向为全球发展积极提对策、谋方向转变,实现从解决自身问题到解决世界问题的积极转向。同时,我们还面临着如何抵御西方话语霸权、话语陷阱、话语进攻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对内,构筑中国话语的核心、提炼中国话语的内核,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伟大复兴中国梦统领中国人民;对外,把握世界与时代主旋律,紧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人类社会和平发展的脉搏,以创新性的话语,解答时代问题,感召共同力量,团结各国人民,建设命运共同体,共同奋进。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近代以来西方主导的资本主义文明演进模式,使其话语在世界人民交往、文化与思想领域处于优势甚至主导地位。随着人类历史的不断向前发展,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巩固,西方国家实力在全球范围取得了优势地位。在话语上,集中体现为西方话语及其优越性。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等被确立和接受为具有普遍性的单一模式,并成为评判其他国家及其发展模式与社会现实的标尺。但是,在2008年这一历史节点上,以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文明与话语形态为基础、以西方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及其话语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反思、批判和质疑。中国则以自身发展、建设成就,使世界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对中国在世界中的地位、影响与贡献,甚至对中国人的文化与生活方式投以更多好奇的目光甚至审视的视角。这就在话语问题上提出了中国话语走向世界的新要求。我们面临的任务是,既要给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又要积极为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更要基于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为追求和平与发展的人们想办法、谋出路,抓住机遇讲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故事”。
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而言,研究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代表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如何进一步走向成熟、走向世界,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和使命。这主要涉及以下方面:第一,着力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解释力、研究其科学性、影响力和话语的开放性。话语的解释力,要求话语必须能够回答问题、回应重要的时代课题;话语的科学性,要求话语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定性或发展趋势和规律,同时也要求话语有科学、准确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方法,以实现话语的功能;话语的影响力,要求话语对问题的言说、阐释或者解释必须有效,并能够具有行动的感召力等等;话语的开放性,要求其具有良好的参与性及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和平等性、言说方式的多样性与内在统一性、话语的非霸权性和非独断性等等。第二,着力研究中国话语与西方主导话语之间的碰撞、竞争、对话和交流。不可否认,西方优势与实力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将长期存在,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竞争也将长期存在,资强社弱的局面也将持续,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话语的无能为力。中国话语走向世界,背后是中国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只要中国坚持自身发展道路并着力开展对外宣传工作,虽然中国话语在与西方话语的竞争中实现超越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仍将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过程。第三,着重打造中国话语的核心竞争力。中国话语的核心竞争力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成就,源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此为基础的中国话语就是“社会主义的”、“人民的”、“世界的”,是直指人类和平发展与美好明天的。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基础上的,为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后深陷发展困境的人们开出了一剂良方。“人类命运共同体”直面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困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基于对世界发展状况、问题、趋势的科学判断,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对人类社会未来交往、发展及其模式的新探索。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也融合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与智慧,融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对世界发展前景做出积极谋划。事实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突破口,中国话语科学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一关乎人类命运的重大课题,它正在走向世界、深入人心。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我们正深处百年之未有的大变局中。人类的未来掌握在我们手中,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
【本文系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话语范式的革新研究”(19YJC71002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