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2月20—21日在京召开。会议分析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研究部署2020年“三农”工作。在受访学者看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短板提供了重要遵循。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会议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要一鼓作气、乘势而上,集中力量全面完成剩余脱贫任务。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及时做好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帮扶。
2019年年度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据统计,预计全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约340个左右贫困县脱贫摘帽。“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发生率由8.2%下降到2%。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经过多年脱贫攻坚,我国贫困人口已大为减少,脱贫攻坚任务将如期完成。目前更重要的任务是巩固脱贫攻坚战成果,提高脱贫攻坚质量,发挥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长效机制,让贫困地区人口稳定增收。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仝志辉认为,脱贫攻坚战是实现我国发展模式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长远发展来说,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有利于实现城乡之间、工农业之间、区域之间、民族之间的均衡发展,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针对可能出现的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仝志辉建议,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发扬脱贫攻坚战中求实、求细的工作经验,建立更加细密、有针对性的工作机制和制度体系,强化国家制度体系中有效防贫减贫的制度优势。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壮大集体经济,为长效防贫减贫建立第一道关口。
对于防止返贫,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卫龙宝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控源头。相关基层干部务必要严格执行贫困退出标准和程序,严防脱贫成果弄虚作假,严格考核评估机制,把好稳定脱贫关。二是探进程。要对脱贫户定期回访,发现返贫户要及时纳入帮扶范围;对脱贫村定期开展回头看,查找薄弱环节,及时补齐短板,防止贫困发生率反弹,对摘帽县开展质量评估,检测跟踪脱贫成效,确保脱贫攻坚质量,防止返贫。三是勤鞭策。确保脱贫攻坚工作稳定性、连续性。建立预警机制,对摘帽县、出列村、脱贫户定期跟踪监测、综合研判,及时发现影响巩固脱贫成果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提前做好防范处置。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李小云表示,打赢脱贫攻坚战面临两大主要任务。一是全面完成剩余贫困群体的脱贫任务。要高度聚焦深度贫困地区特别是“三区三州”地区的剩余脱贫任务。这些地区的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严重、脱贫的客观困难大,一直都是脱贫攻坚的难点所在。二是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以及新的绝对贫困的发生。要聚焦产业扶贫的可持续性以及城乡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农村社会保障和教育医疗依然是短板,也是返贫和新的贫困发生的脆弱领域。
补齐“三农”短板
会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在“三农”。
李国祥表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薄弱是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短板之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板。要认真贯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农村发展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而且是促进经济增长、利农惠农的重大举措。
仝志辉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三农”领域的8个短板。这些短板是对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种指标,就农业农村发展相比城市发展的不足,提出的目前亟须达成的目标。我们要确立正确的路径思维,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方尤其是村民的积极性。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补齐‘三农’短板势在必行。”卫龙宝说,要坚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一步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通过农业科技政策创新,支持农田基本建设、农业节水、农业科研与推广、农业机械化。通过财政金融扶持等政策创新,促进区域布局优化和农业龙头企业成长。通过完善农产品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和可追溯质量安全制度,支持农业品牌建设。同时,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扎实搞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改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治理农村生态环境突出问题。
李小云告诉记者,“三农”问题是一个现代化转型的长期性问题,不可能一步到位加以解决,但要加速解决。“三农”的短板突出地表现在农民收入低、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质量不高,以及农业比较利益低三个方面。补齐短板要聚焦农村收入、农村社会公共服务和农业比较利益三个方面。
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会议指出,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
在卫龙宝看来,抓好农业生产、保证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稳物价、稳预期、保民生的重要基础,对应对当前复杂形势、促进扩大消费、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必须改变发展理念。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确保近14亿人吃饭不出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卫龙宝提出,我们要下大力气抓好粮食生产,强化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强化县级抓落实责任,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确保“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充足丰富。同时要确保“稳”字当头, 三稳同步——稳定粮食产量、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和稳定政策。对于产粮大县,要进一步加大奖励和支持力度。提升优势产区产能,确保种植面积和产量稳定,提高产量产能。支持农业科研与推广、支持农业机械化,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保障农民种粮基本收益。
李国祥表示,农业的头等大事是提供农产品供给,要把农产品的充足供给、价格的稳定作为工作重点,保证老百姓买得起,吃得上。在具体举措上,要加大惠农力度,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针对不同农产品的供需形势,落实扶持的各项政策措施,保证农产品的稳定供应。
李小云认为,农业经营规模小,比较效益低,影响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应着眼改革农业经营体制,通过支持土地流转,提高规模经济和竞争力。要加快培养新农人和提升农业的科技水平,尤其是要加速推动新技术,如智慧农业、数据农业和互联网农业的发展。
“一段时间以来,农业农村部对于如何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已经从种粮区责任落实、基本农田保护、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产关键技术突破等方面做了部署。” 仝志辉告诉记者,这些措施更多还是从生产端想办法。事实上,农产品有效供给是整个农业全产业链有效运行的结果。不仅仅包括生产端,还包括流通端,更包括全产业链利润的分配环节。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不仅要从生产要素、生产条件、技术装备上想办法,还要从流通环节如何减少损耗、确保生产者收益、促进产品分级分类、保证优质优价等方面想办法,更要从生产和流通环节的利润是否能更多让农户获益上想办法。